学校主页

新闻网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李秋代表:加强和完善传染性疾病的监测体系

原文网址: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5520047/5440059?from=timeline


“要着力做好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工作,帮助群众解决就业、社保、医保、就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落实好特殊困难群体兜底保障政策。”习近平总书记心系民生福祉,始终把人民群众的事当作头等大事。本版今起推出系列报道“总书记的关心事”,请代表委员讲述如何把总书记的关心关切落实到实践中、体现在成效上。

——编 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平战结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加快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不断完善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切实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来自基层的代表委员结合工作实际和调研成果,就健全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等话题建言献策。

加强战略谋划

坚持平战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平战结合、补齐短板,健全优化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

“要加强和完善传染性疾病的监测体系,建立一支更加专业化的传染性疾病救治队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院长李秋代表说,疫情防控中,医院一手抓抗疫,一手抓科研,启动儿童重症诊疗和常见病防治等相关课题科研工作,总结发现最佳诊断指标、诊疗方案和预防措施。李秋建议,医院建设过程中要考虑平战结合,完善布局、机制,应急时可以实现灵活转换。比如,感染性疾病门诊与普通门诊完全物理隔断,增加核酸检测室,根据呼吸、消化等不同类型感染疾病,设计各类接送患者的流程。

“要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和分级诊疗等制度建设,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和物资配备,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郑奎城代表建议,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资源区域布局,加大对传染病医院的投入,加强综合能力建设,实现科学研究、疾病控制、临床治疗的有效协同。

北京急救中心南区分中心副主任医师班宇侠代表建议,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等过程中的支撑作用。“北京急救中心疫情防控中在首都机场设立了移动指挥平台,采用大数据、5G技术实现患者救治信息的实时联动。”此外,建议将院前急救纳入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健全物资保障

提升储备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把应急物资保障作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黑龙江省伊春市妇幼保健院院长丰晓敏代表认为,建立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既要在生产能力上做好布局,也要在调配机制上细化应急预案,将高度集中的应急物资决策模式和灵活赋权的物资调配执行模式相结合,在重要决策领域和规则流程制定上,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同时可以适当以地市为单位进行统筹执行,快速动员市场和基层的力量,满足多元的末端需求。“建议以地市为单位建立应急物资保障系统,并在更大范围内建立‘平战结合’的生产运输体系。”丰晓敏说,应急物资的配送和储备责任划分要考虑到基层医院的基础能力,快速动员市场和基层的力量,满足多元的末端需求。

“应急物资保障既要有实物保障,也要有生产能力保障。”李秋认为,各级医院自身应适度储备一些应急物资,卫健部门应掌握一些物资生产能力,一旦发生疫情,可以组织企业迅速生产应急物资。

班宇侠建议,平时要建立医疗应急物资储备库,并且明确储存、运输、调配的责任主体,“可以把应急物资的原材料备好、备足,掌握重要的基础性生产线。”

攻关核心技术

提供科技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加快推进人口健康、生物安全等领域科研力量布局,整合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医药卫生、医疗设备等领域的国家重点科研体系”。

河南大学校长宋纯鹏委员认为,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必须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掌握主动权。“首先要选择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布局一批类似国家实验室的科技创新平台,组织实施‘大科学’工程。”宋纯鹏说,科学决策部门要更加遵循科学发展规律,制定旨在发展“大科学”“大工程”的决策和科学规划,为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条件;强化科学家在科学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使科学家能够心无旁骛地研究解决重大“硬核”问题,不断向科技前沿发起挑战。

宋纯鹏说,要提高基础科学发展能力和水平,提高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尤其要加强生物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基础研究以及医疗健康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高校不仅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科学前沿问题,还要积极培育科学文化,弘扬科学精神,集中优势资源,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建议搭建完整的多学科多平台联合攻关研究机制,由相关部委联合牵头,组织各单位、各学科强强联合,并建立数据共享平台。”福建省立医院副院长翁国星代表提出,加快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由流行病学专家、感染病学专家,甚至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专家等参加联合研究,为疫情防控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本报记者黄超、常钦、刘新吾、刘晓宇、张艺开)

本期统筹:许 诺

捕获.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