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新闻网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重庆医科大学召开2024年务虚会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从全面部署到纵深推进的重要之年,是改革攻坚突破的奋斗之年。为深入研判学校发展形势和改革关键点,深度谋划2024年重点工作,1月26日,学校召开2024年务虚会,校党委书记覃正杰出席会议并作总结讲话,校长黄爱龙主持会议并作专题报告,校领导冯跃林、杨竹、田杰、余彦学、袁军、邱景富、葛萍出席会议。

会上,黄爱龙围绕专业建设作了《新形势新研判新思考——以一流的专业建设推动一流的事业发展》专题报告,从国家医学教育战略定位、“一流医科大学”建设目标出发,对比标杆院校,立足学校专业整体发展态势,对学校专业建设质量进行深入分析,就破除人才培养瓶颈,提升事业发展提出了前瞻性思考。杨竹围绕推进有组织的学科建设,对学校学科建设总体情况、临床学科和校本部主要学科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和建设思路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下一步工作思路。各附属医院、各二级学院围绕党建统领和学科、专业发展发言,对建设发展中战略性、方向性问题充分交流,并提出了恳切务实的思路和建议。

覃正杰高度评价了务虚会取得的成效,认为本次务虚会发挥集体智慧,激发创新思维和灵感,虚中见实、虚中见识、虚中见义、虚中见拼,达到了看清形势、发现问题、明晰目标、理清思路的目的。他指出,学校高度重视学科专业建设,聚焦“一流医科大学”目标,积极实施有组织的学科专业建设。各附属医院、学院要积极推进学科专业布局调整,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加强学科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学科平台打造,强化学科成果谋划整合,让“有组织学科专业建设列车”导航更准、路径更优、动力更强、跑得更快、跑道更顺、跑得更稳、品牌更响、成效更大,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建设更高水平的医学学科集群和专业集群。

覃正杰强调,加强四大“核心要素”建设,真正实现有组织的学科专业建设,就必须加强党建统领,在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上下功夫,在“有组织”三个字上下功夫,在落实建设责任上下功夫,把党建统领事业发展的强大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资源,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学科专业建设的发展优势。要持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积极探索推进“学院办大学、学院办专业”改革试点,实现人力、物力、精力向承担学科专业建设任务重的学院下沉;要把学科专业建设工作纳入学院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任务考核体系,纳入党的全面领导清单;要推进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建设,建立专班管理、闭环落实机制,建立“赛马比拼”、季度调度机制;要加强建设保障,从精力、经费、平台、干部等四个维度给予有力支持,为学校和附属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做出更为积极的贡献。

黄爱龙指出,各附属医院和校本部有关学院主要负责同志围绕有组织的学科专业建设和“学院办大学”改革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提出了发展中的真问题和一系列建设性建议,达到了统一思想、研判形势、集思广益、共谋发展的预期效果。他强调,学校将深入贯彻落实“学院办大学”理念,进一步优化调整办学资源配置,持续做强二级学院,为学院更好履行办学科、办专业责任提供指导、支撑与保障;推动有组织的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提升学科专业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能力,推动支撑性学科创新发展、应用型学科坚定转型,加快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与开放共享,进一步围绕学科产业发展和成果转化推动医学科技创新;强化学科“灵魂人物”的引进与培育,更加注重人才梯队建设,持续构建面向未来、适应发展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为二级学院提供更强的人才支撑。他要求各附属医院、校本部各学院深入贯彻“大重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应对新形势,找准新定位、直面新挑战、共创新发展,坚定不移走特色发展之路,突出“人无我有”的临床优势与特色技术;强化数字化思维与技术的运用;大力强化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育,创新“海外引才”与“以才引才”机制,推动“大重医”系统人才交流与互聘,促进基础人才与临床人才深度融合;厚植奋发有为的干事创业浓厚氛围,摒弃不合时宜的工作习惯与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进取风貌,共同推动中国最好医科大学之一建设再开新局。

学校各附属医院(临床学院)主要负责人和分管学科专业的负责人,校本部各学院党政主要负责人,部分党政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

编辑:蔡雨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