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队伍建设:打造高质量人才队伍,助推“双一流”建设
日期:2020年10月20日 16:05 来源: 人事处
学校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持续创新人才工作思路和方法,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努力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新生态,为内涵式发展与“双一流”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健全体制机制,完善制度保障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成立了以党委书记和校长为双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人才引进工作小组、人才项目推荐工作小组和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和完善了党委统一领导,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和服务体系。
2018年以来,先后出台了《重庆医科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学科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项目经费资助方案》《重庆医科大学博士后管理办法》《重庆医科大学校内特聘教授岗位管理办法》等,从制度上为各类人才的层次认定、薪酬待遇、安家补助、科研启动等优厚条件提供了全面的制度保障。
凝心聚力,多举措扎实推进人才引进工作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围绕学校重点研究领域,多措并举,扎实推进人才引进工作: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在全球广泛宣传,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争取市级引才项目,组团赴生命科学高端人才较为集中的国家举办人才交流会,提高了我市和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举办“重庆医科大学青年学者论坛”,搭建精准引才平台,汇聚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吸引了包括美国、加拿大等十个国家的海内外青年学者,搭建起青年人才来校创新创业,共谋发展的桥梁;发挥人才集聚效应,借助各级各类引才计划,重点延揽具有国外名校教育背景、有较高知名度、影响力和学术水平的高层次人才及团队。
2019年青年学者论坛合影
通过以上举措,近年来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成效显著。收到简历3000余份,学校组织同行专家评议百余人次,开展了校级考核面试十一批次,现已有116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应聘者通过学校考核。目前已全职到校开展工作46人,其中2020年1月至2020年10月来校工作22人,引进层次分别为拔尖人才2人、骨干人才7人、特聘副教授7人、特聘助理教授/师资博士后6人。引进来源均为国内外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进人才的力度、层次、数量超过历史总和。
2019年青年学者论坛签约仪式
真抓实干,以人才项目促进人才培养
大力组织宣讲宣传各类人才政策和人才项目,为人才树立奋斗目标;积极争取人才项目和人选推荐指标,为人才拓宽成才渠道;精心组织人才申报项目,为人才申报材料把关,组织专家预答辩,助力人才成长。“十三五”期间新增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专家3人、国家“万人计划”4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长江学者5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全国名中医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共计25人次,入选高人才的层次和数量居于历史最高水平;新增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重庆英才、重庆市“百人计划”、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名师、教书育人楷模、优秀教育工作者、最美教师等省部级人才逾200名。
因势利导,博士后工作取得跨越式发展
博士后人才队伍已成为学校青年创新型人才的一支生力军。“十三五”以来,通过理顺管理关系出台及修订完善博士后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博士后的管理;设立师资博士后、临床医学博士后,新增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国家级博士后流动站,进一步扩大博士后招收范围;举办了“全国博士后学术交流超声治疗论坛”“全国生物医药博士后论坛”,提供了博士后交流平台,提升了我校影响力和美誉度。
2016年以来,博士后工作实现多项突破:一是规模创历史新高,新招收223名,占历史招收人数的68.6%,目前在站人数124人;二是人员结构不断优化,新招收全职博士后130名,占历史招收人数的78.8%;三是科研资助数量和层次不断提升,获各级各类资助229项,占历史资助项目数的90.5%,获项目经费3166万元,占历史总资助经费的94.1%。
引育并重,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积极开展公招工作,鼓励教职工在职攻读国内外研究生学历学位,师资队伍学位、学缘结构持续优化,到2019年底,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学位占90.58%,博士学位占62.11 %,有58.23%有外校学历学位教育经历。着力提升教师国际化视野,加大骨干教师出国培训送培力度,2016年以来,累计派出406人,其中有77人获国家留基委自助。全面实施青年教师教学规范化培训计划,开展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指定培养导师,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
2019年新进教职工培训
开展校内“特聘教授”岗位竞聘,设立与引进人才层次对接的校内高层次人才特聘岗位,积极搭建有利于本土人才创新和发展的事业平台。2020年第1批已有26人获聘校内特聘教授岗位。通过任务导向,目标考核,合约管理,提供年薪、科研经费、博士生招收指标等多方位的综合支持,加快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需要。
分类评价,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
学校正逐步形成数量、质量与贡献相结合的多元化分类人才评价和考核指标体系;探索实施以业绩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绩效分配机制,增设了高水平科学技术与教育教学项目成果奖励、教学名师奖、重大专项工作组织管理奖等专项奖。注重系统思考,分类指导、业绩优先,打破论资排辈,让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工作有干劲,有激情。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医学院路1号
联系电话:023-68480081
投稿信箱:xuanchuanbu@cq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