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远:实干担当守初心,深入基层助脱贫

日期:2020年10月20日 10:24    来源: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9年3月初,重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志远教授积极响应党中央和市委“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号召,主动请缨,接受组织考验,成为了派驻酉阳县铜鼓镇铜西村的第一书记。

驻村1年多来,他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以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不负韶华的拼搏精神,努力奋战在脱贫攻坚最前线。他为村里募集30余万元的爱心捐款和救助物资支持扶贫事业的发展;带领支部抓好党建促脱贫,甩掉“后进支部”帽子;帮助村民修通引水渠、建设硬化3条10多公里长的“组组通”村级公路、争取对口帮扶项目;开展大学生暑期支教;修建村文化广场;推动村级特色产业发展……他也因此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与支持,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教授“第一书记”。 

undefined


抓好党建促脱贫,发挥优势聚民心

“刘书记,我们这里不好搞,你要做好思想准备哟”。他一到任,便听到了村民们的善意提醒。

原来,铜西村是几年前县上撤乡并镇过程中由两个行政村合并而成的大村,辖区范围广(村域面积14.7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多(全村共1159户、4047人),下辖11个村民小组。

根深蒂固的家族宗法意识和复杂的村情民意,使得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上访村,矛盾大,问题多。为了建强过硬支部,带出过硬队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刘志远同志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的主题教育为抓手,坚持问题导向,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严格规范支部组织生活,建立健全“三会一课”常态化机制,积极开展“主题党日”和“谈心谈话”活动。为让党员干部亮出身份为民分忧解难,他还探索形成了一套“自己晒、组织考、上级帮、群众评”的工作方法。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党支部的影响力和战斗堡垒作用得到明显提升,甩掉多年“涣散党支部”的帽子。

他将所学和自己的专业工作经验相结合,以教育者独特的视角和方式方法,向村民深入浅出地宣讲党的思想理论和扶贫政策,使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扶贫政策的核心要义。

为提升驻村工作队整体理论水平和政策宣讲能力,他不断充实和完善驻村工作队每周工作例会和专题理论学习制度,重点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的目标要求对众多帮扶措施和政策支持进行逐一梳理和解读。

 

干事创业敢担当,新官上任寄厚望

新官上任“三把火”。刘志远上任伊始,便从村民们最关心最直接的小事着手,真抓实干,点燃了大家的希望和热情,赢得了村民们的支持与尊重。

第一把火:通水渠,以解农耕用水当务急

眼看春播时节急需用水,刘志远到任第2天,便了解到这一情况。他当即决定与村民一同去现场进行勘验,人力和资金便成为疏通引水渠的两大关键。人力哪里来?由村民出工出劳。资金怎么办?由他自己想办法募集筹措3万余元解决。短短两周时间,清澈的河水通过引水渠流进了三叉坝千亩油菜地。 

第二把火:办大赛,带动乡村旅游聚人气

“我们何不举办一场乡村美食大赛呢?这样不仅可以推介打造村里的乡村游,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还能起到凝聚人心,提升村民精气神的作用” 刘志远的提议得到了村两委和工作队的一致赞同。活动吸引了1千多游客和村民慕名前来参加,热闹非凡,既活跃了当地文化氛围,也拉近了他同老百姓间的距离,为今后顺利开展扶贫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第三把火:引项目,对接村企帮扶促发展

刘志远驻村后,积极争取社会扶贫帮扶,主动与江北区商委沟通协调,成功引入“万企帮万村”项目计划,与“重庆世纪金源大饭店”签订村企对口帮扶协议,并获得了3万元的帮扶资金资助,这也是村里首次收到的来自社会企业的爱心捐赠。


遍访入户拉家常,精准施策寻良方

铜西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2户603人。刚驻村时,已脱贫摘帽127户534人,还有深度贫困户15户69人。工作队的主要任务就是:既要帮助已脱贫的120多户人家发展产业,巩固成果,防止返贫,更要想办法解决15个深度贫困户的精准脱贫摘帽问题。

一年来,他带领驻村工作队员几乎走遍了铜西村的每一条大路与便道,较为全面地熟悉掌握了村情村貌,基本完成了140多户贫困户遍访及近80%非贫困户的走访工作,并对每户家庭的具体情况详细记录,形成了近四大本(16开)约15万字的工作日记、学习笔记和驻村纪实(月纪)。

为方便开展工作,拉近同当地老百姓的距离,刘志远积极学习当地“土话”,用他们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拉家常,摆龙门阵。“我现在能用本地方言进行沟通交流,甚至还能聊天开玩笑了”他笑着说道。用方言交流,能让村民们感到亲切,接地气,自然地拉近了关系,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与支持。

  

在全面熟悉了解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后,他和队员们还因户施策,拟定了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一户一策”脱贫计划方案。经过近一年多的努力,2019年底共有12户59人顺利脱贫摘帽。“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我们一定要攻克这几户难啃的硬骨头,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奋斗目标”,刘志远充满信心地说道。

 


教育扶贫从娃娃抓起开展大学生暑期支教

“给我二十天,还你一个更自信的娃!”这是重庆医科大学青鸟支教团赴铜西小学暑期招生简章的宣传语。

在刘志远的积极争取和校团委的大力支持下,重庆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青鸟”支教服务团的志愿者们,主动奔赴铜西小学开展了为期21天的暑期三下乡教育关爱支教活动。

18位有理想、有情怀的大学生带着1000多本爱心捐赠的图书,建成了桐西小学图书馆。在这二十来天里,志愿者们与70多个孩子朝夕相处,开展文艺汇演、安全常识讲解、基础学业辅导,陪伴山里娃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假期……一颗希望的种子在幼小的心灵中慢慢生根发芽。

为让这些大学生志愿者安心支教,刘志远成为了大家的后勤部长,联系当地学校提供了良好的食宿和工作生活条件;利用课余时间,还经常带领大学生们入户家访,深入了解乡村社情民意,并根据小孩不同的家庭状况与心理情况,开展教育帮扶关爱活动。

“志智双扶需从娃娃抓起,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刘志远说道。这次“青鸟”支教服务团三下乡支教活动就是一次很好的实践,不仅能帮助孩子们开拓眼界,树立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的信心和理想,也能让支教团队员们真正的深入基层,摆脱书本上的局限,真正地融入到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来,传递爱与希望的同时,也进一步丰富完善自我。


修建村民文化广场,增强老百姓幸福感

“我们村实在不像样子,连一个开会的地方都没有,更不要说有个供大家休闲活动的场所了,人心怎样不散嘛!”在去年全村党员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大家针对里村至今没有村委会办公场地和村民服务中心,意见反映尤为突出和强烈。

为此,刘志远积极协调县、镇相关部门,加快村委会新办公楼的建设与施工。同时,他积极争取社会爱心捐赠资金22余万元,筹建村民文化广场。经过近半年的努力,一栋崭新的村委会办公大楼和宽敞的村民文化广场出现在人们眼前,极大地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每到傍晚时分,广场上便出现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男女老少齐聚一堂,欢歌笑语,跳起了幸福的坝坝舞。村民们发自内心地说道:“感恩新时代,感谢共产党;谢谢刘书记给我们修了广场”。


探索一村一品产业之路,带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今年初,正值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之际,刘志远受酉阳县22名市派驻村第一书记委托,庄重地向县委提交“战疫战贫”请战书,请求及时返村上岗,同全体干部群众一起投入到战疫战贫的战斗中。

为减少疫情对产业发展的影响,驻村工作队积极协助村里在继续抓好“油菜、辣椒、李子”等传统产业外,还积极拓展产业发展新项目,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新渠道,探索集体经济壮大新路子。经过认真调查研究,结合村民种植习惯与村情实际,决定在村里规模适度地推介引种由中国农科院海南农科所培育的优质高产“密本南瓜”产业项目,并与重庆斯彬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达成了“保底收购、市场导向、包运包销”的“公司+农户”产业合作模式协议,引导村集体经济合作社采取“集体示范、大户率先、散户自愿”的种植模式推介引种,和“三七分利(集体三、农户七)”的管理经营模式。

为解决农资种子经费问题,他又向爱心朋友募集资金2万多元,购买了种植面积可达200多亩的密本南瓜两个优质新品种。

 

为了确保新产业项目落地落实,科学载种,收到成效,在刘志远的带领下,驻村工作队员们每天走家入户,免费为村民送种子上门、宣讲栽培技术、核查种植面积、解答村民疑惑等,不辞辛劳,苦口婆心,今年以来,超过20亩种植面积的大户达到了5家、超过近100家散户积极踊跃参与其中。

一年多的驻村经历,让他对三农问题有了更加真切的感悟,只有真正“住在村、吃在村、干在村”,感同身受地体察农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才能满腔热忱地投入到扶贫工作中去。

当问及为何而来时?他的回答是:无欲则罡,情怀未央。“一是自己本就希望能有机会为党的脱贫攻坚战尽一份责任与担当;二是身为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高校教师,就应该到基层看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他还讲到自己也有个“五子科梦”:丢掉教授的架子,俯下干部的身子,扎稳农村的根子,找准致富的路子,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医学院路1号 

联系电话:023-68480081

投稿信箱:xuanchuanbu@cqmu.edu.cn